- +1
馬上評|服務實體經濟行穩致遠,金融機構責無旁貸
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,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推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交通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。
實體經濟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近日,工、農、中、建、交、郵儲銀行六大行相繼發布公告,披露了今年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前三季度信貸投放情況,六大行前三季度共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9萬億元。
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,金融高效服務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,而實體經濟穩定增長,又是金融系統安全發展的根基。我國自確立了以內循環為主、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來,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助推功能,取得了大幅提升。
上述數據即表明,六大國有商業銀行充分展示了國有大行的責任擔當,基于各自特征和優勢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“爭鮮斗艷”,用數據和行動刻畫了金融在推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促進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。
其中,工行的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為實體經濟發放5萬億元以上投融資,助力穩住經濟大盤,并通過提高信貸資金精準直達性,優化以新制造、新服務、新基礎及高技術客群為重點的公司信貸布局。農行則基于其在三農領域的優勢,深入實施三農縣域、綠色金融、數字經營等三大戰略,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2.2萬億元。
最近央行公布的9月末數據也顯示,3.53萬億元的社融增量、2.47萬億元的新增信貸,尤其是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中長期貸款,為企業發展和技術改造、產業升級提供了充足糧草,展現了金融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積極推動作用。
前三季度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積極支持,一個顯見表現就是,6月以來超2萬億元的新增政策資金支持。具體包括8000億元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額度,6000億元可做資本金的政策性金融工具,2000億元設備更新再貸款,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等。這些政策激勵,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大量低融資成本資金,推動了9月寬信用的邊際改善。
當然,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,不僅體現在間接融資上。近年來,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,不僅完善著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,還增厚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消化吸收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,極大提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,也有效降低和分散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風險。
要知道,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,直接的資金支持是必要前提,完善的金融市場風險管理能力和風險可承載能力,則是重要保障。因為良好的金融市場,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性效應,實現人財物和公司治理的高效匹配,還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適應性效應。
各大市場主體,只要利用好豐富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,不斷動態發現,進行動態風險定價,以最大化各要素資源的使用效率,就可以既經濟又高效地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。
當下,黨的二十大審時度勢,再次為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航向和出路。金融機構應持續發揮自身的工具作用,積極服務實體經濟,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。(作者系財經專欄作家、資深金融從業人士)





- 報料熱線: 021-962866
- 報料郵箱: news@thepaper.cn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1120170006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滬B2-2017116
? 2014-2023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